從開場法國號的柔美獨奏,到管弦樂與琴聲的自信合奏,都讓這場演繹綻放不凡光彩。有別於許多布拉姆斯作品的演奏者,鋼琴家 Francesco Piemontesi 從不重擊琴鍵,即使在那些易被「狂暴」情緒誘導的段落也一樣。同時,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精巧技藝,展露作曲家筆下深藏的激情,與鋼琴首次亮相時的樂句交相輝映。
在鋼琴家與指揮 Manfred Honeck 的默契配合下,戲劇張力層層推進,樂聲逐漸升溫,直至高潮段落,讓人不禁聯想到布拉姆斯《第一號鋼琴協奏曲》中的熊熊怒火。而在這場激烈情緒風暴之後,法國號再次響起,顯得更加動人,並帶著輓歌般的哀傷。整個樂章演繹恰到好處,沒有絲毫過度雕琢,也不同於其他演奏中零散的處理,呈現了一段完整且連貫的敘事。
後續兩個樂章同樣如此,第二樂章的靜謐氛圍,以及第三樂章末尾充滿希望的氣息,都令人動容。即便是相對直接、結構簡單的終章,也經過重新詮釋,表現出比以往更鮮明的舞曲節奏。
被布拉姆斯稱為「我憂傷的搖籃曲」(lullabies of my grief)的《三首間奏曲》,在 Piemontesi 的手中格外優美。尤其是第一首樂曲,當開頭主題再度出現時,他將對位旋律彈奏得如歌般流暢,令人回味無窮。